北醫圖雜筆

進社會後比較切身的體認,就是時間不夠用
當兵雖然也是這樣,但總認為那個階段是強制性,或許自己能支配之後會有所改善。
現在終於知道,並不盡然。
與自己的懶惰、好逸惡勞作戰,其實更為辛苦呢~~~
 
 
甫退伍拜訪人生導師───陳瑞珍教授的那次,他說:「只有庸才才會覺得時間太多。」
這樣看來身邊的人都是天才,哈!
不過人們並不會滿意自己所擁有的東西,工作的人羨慕學生能專心唸書,唸書的人羨慕工作者能擁有薪水以享受更好的生品質;這一點除非兩種都經歷過,否則很難參透。
 
 
時間管理大家嘴巴會講,做的好的沒幾個。
如果連自己管自己都沒辦法了,一但牽扯到其他人,就會更加無力。
一般人偶而會有一些短期性計畫,困難的是堅持去落實。
真正的勝負,在於───我們都讓緊急的事取代了重要的事
如果一輩子都這樣,那真的就是這樣了,不會再有任何改變。
沒人逼自己,更要自己逼自己!
才不辱萬物之靈的身份。
 
 
正因為時間有限,所以在自我進修的時候,必須掌握一些小訣竅(假設能夠好好專心寒窗苦讀的話)。
首先要接受兩個大前提:
1.人類的記憶力是會退化的
2.世人的目光多數是膚淺的
 
 
因為記憶力只會隨著年華的消逝而降低,所以即使是【博學強記】之人,也持續不了永久;尤其是在現今的社會,單一技能破表或許足以生存,然而擁有多元化的能力,才是更上一層樓or自我實現的極致。
講白一點,如果一段時間沒去碰它,就會逐漸遺忘。
 
 
另外考慮社會上的結果主義論,幾乎沒有人會用心去關懷一個人的人生過程(除非這個人正紅火!),因為他們本身也很忙。
以在下個人為例,我明明就是在03/25-26那兩天考完的,但是成績05/05出來後,我才能跟別人說我pass了兩科;但是05/05的我,確實沒有一個月前那麼懂了。
即便我通過的是1+3,但如果真的要說,我還是認為自己保險方面比較在行。
因為我還在裡面,身邊的同事不時談論這樣的話題,所以能延續我的記憶,讓生硬的理論逐漸內化;反而是通過的基礎理財+員工福利退休金,關鍵部份難免會隨著時間淡忘,只能說若想找回來,理論上我應該會比較快而已。
不過對於不甚了解我的其他人來說,白紙黑字的『通過』,才是真正具有說服力的。
 
 
所以除非真的是為了興趣而唸,否則如果能取得什麼相關認證,還是請盡量去爭取,證明在過去某個當下你曾經達到過某個巔峰。
不然就成本的角度來看,真的很可惜。

發表留言